|
行业动态 |
您当前位置:首页 / 行业动态 / 包钢完成钢铁产业的结构调整与升级改造 |
包钢完成钢铁产业的结构调整与升级改造 |
双击自动滚屏 |
发布者:管理员 发布时间:2016/3/7 阅读:1292次 【字体:大 中 小】 |
“十二五”期间,勠力同心,结构调整,硬件水平达到国内外一流。
艰难困苦,玉汝于成。刚刚过去的五年,注定是包钢发展史上耀眼夺目的一页篇章。在这1800多个昼夜里,新一代包钢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以最低成本、最快速度,完成了钢铁产业的结构调整与升级改造,取得了重要的战略性胜利,登上了具有世界高度的崭新平台,具备了应战去产能、应对行业淘汰风险加剧的硬件条件。
回顾“十二五”前夕,包钢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发展变局,企业与职工的命运面临着巨大挑战。包钢新一届领导班子审时度势,提出建设新体系寻求自主发展的自救思路。2011年9月3日,新体系高炉开工奠基埋下了包钢人的希望之种。历经四年砥砺奋战,国内外最先进的4150立方米大高炉、7米大焦炉等装备,屹立在祖国北疆,包钢人拥有了世界一流的稀土钢板材生产线,具备了高档汽车钢、高档家电钢、高钢级管线钢、高强结构钢等尖端产品的生产能力,填补了内蒙古和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空白。
打铁还须自身硬。在加紧建设新体系的同时,包钢对老体系实施改造,先后建成了世界先进的2号大型万能轧机生产线和余热淬火生产线,国际一流的直径159毫米、460毫米连轧钢管生产线,以及国内先进的无取向硅钢生产线,拥有了有别于其它钢铁企业的重要特征与优势,为包钢创造全新效益增长点、实现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,为包钢增强企业自信力、向世界打响品牌奠定了有力基础,为硬实力效能提升储备了丰厚能量。
2015尘封历史,包钢“十二五”已圆满收官。回顾过去五年,包钢人凭借高强度、快节奏的艰苦努力,推动企业发展进入最快最好、变化最大时期,初步打造了一个综合实力翻番,装备现代化、大型化,管理向精细化、信息化转型,技术向中高端、差异化发展,传统产业升级、新兴产业蓬勃兴起,民生持续改善的“全新包钢”。
以最低成本、最快速度完成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,硬件水平达到国内外一流。
管理创新:荣获“全国质量奖”。
技术创新:“十二五”开发新产品、授权专利均创历史最好水平。
“十二五”期间,创新驱动,苦练内功,企业发展内涵显著增强。
充分认识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是过去五年包钢人的显著变化之一。“十二五”之初,规模巨大的门禁系统管理,以及先进企业普遍实施的5S管理开始在包钢生根发芽、开花结果。几年间,精益管理的落地与持续发酵,员工自主改善、IE工程等管理项目齐齐发力,帮助包钢集团航母撞开市场冰封,实现了质量与效益的“大丰收”。
秉持钉钉子的精神,包钢放眼全球一流管理经验和模式,实施堵塞漏洞系统工程,学习借鉴、因地制宜、创新模式,逐渐形成具有时代气息、具备包钢特色的现代化管理模式,成为自治区首家获“全国质量奖”的企业,管理水平大幅提升。
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。2014年年初,内部模拟法人机制和“产供销运研用”快速联动机制在包钢落地,企业市场化改革全面推开。通过不断探索和试练,包钢干部职工已经将承担市场压力变成行动自觉,“两制”新机制不但在包钢得以成功应用,更被包钢人赋予新的含义与色彩。
千锤百炼铸就钢铁丰碑。在国际先进、国内一流的硬件装配基础上,包钢以市场为导向,深化技术创新,全力向“精优特”转型,向高端、高附加值、高科技含量进军。几年间,包钢在贝氏体钢轨、高速轨、淬火轨、电工钢、汽车钢、特殊用途无缝管等开发上实现突破,填补了国家、自治区和行业空白。稀土钢、铌钢等研究取得重要进展。五年累计开发新产品932个、产量近600万吨,实现授权专利667项,均创历史最好水平。充分印证,企业内涵已全方位登上新台阶,为包钢的未来发展积攒了充沛的管理动能。
推进稀土产业进入最快最好发展时期。构建起了白云鄂博矿资源综合利用、新型煤化工、新型有色金属、金融、物流、循环经济等产业体系。
“十二五”期间,主动谋划,转型发展,构建奠定百年基业产业通道。
2015年年末,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去产能、去库存、去杠杆、降成本、补短板五个主要任务,指明将更加注重供给侧改革和创新驱动策略,鼓励大众创业及万众创新。早在“十二五”之初,包钢以超前谋划的战略眼光,制定发展战略,绘就百年包钢的宏伟蓝图,推动包钢传统结构实现华丽转身。
基于这种思路指导,“跳出钢铁发展包钢”的框架酝酿成型,包钢于2012年以国家3个重要时间节点为基础,为自身发展提供了3个同步发展的平台设计。同时,包钢以钢铁、稀土、矿业、非钢四大板块协调发展,打造6条战略性新兴产业线为支撑,为持续做强做大包钢集团的实现找到了重要的落足。
“十二五”期间,包钢的稀土产业进入最快最好发展时期,产业整合重组全面完成,北方稀土龙头地位得以稳固;稀土材料及其延伸产品收入占比接近40%;稀土交易所上线运行;建设国内规模最大、技术领先的稀土研发中试平台,稀土产业持续向世界一流迈进。
回看“十二五”,通过力度前所未有争取自治区配置的20亿吨煤炭资源、8个有色金属资源矿业权等资源,构建白云鄂博矿资源综合利用、新型煤化工、新型有色金属、金融、物流、循环经济等产业体系,包钢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树立了保障,“全新包钢”的目标已然实现,具备了可供深化的转型雏形、积蓄了破解困境的转型动能,敲开了实现“十三五”战略目标的转型之门。
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、“三严三实”专题教育,推进自治区专项巡视整改,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,促进企业风气持续好转。
“十二五”期间,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主基调,为结构调整提供坚强保证。
包钢是拥有60多年发展根基的老牌大型国有企业,是血脉里流淌着“红色基因”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心血结晶,是国家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支柱和象征,是几代人用热血和智慧共同铸就的荣耀,是数万职工、十几万职工家属赖以生存的家园。作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,“十二五”期间,包钢统一思想、正风肃纪、凝心聚力,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主基调,提高班子凝聚力、战斗力,带领包钢加快扭亏增盈的重要举措。
包钢领导班子从严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相关部署,深化整改务实持续,全力营造“三清”政治生态,打造“铁一般信仰、铁一般信念、铁一般纪律、铁一般担当”的领导集体,努力带领包钢突围行业困境,努力成为自治区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工业排头兵。
几年间,包钢发挥政治核心作用,时刻与党中央、自治区保持高度一致。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、“三严三实”专题教育,推进自治区专项巡视整改,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,促进企业风气持续好转。坚持思想政治工作先行,不断统一思想、解放思想,凝聚克难奋进的强大力量。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,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,引导党员干部走在攻坚克难最前线。创新人才政策,全面打通三支队伍成长通道。注重发挥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,广泛调动各方力量,推进企业和谐发展。
投入百亿元以上建成171项环保项目,主要环保指标达到行业一流。
“十二五”期间,步步先行,整治环境,成为弥补环保欠账力度最大、效果最好时期。
绿色环保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,是包钢生存发展的关键核心。“十二五”期间,包钢深刻认知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,打响了绿色发展的攻坚战。
早在“十一五”与“十二五”交替之时,“环保工作早走半步,步步主动;晚走半步,步步被动”成为了包钢的环境治理理念,以“一年有成效,三年大变样,达到同行业一流水平”为目标,厂区环境治理工程在包钢全面拉开。
短短几年间,对生态建设认识的前瞻性促成了包钢环保理念的持续更新,这场发端于包钢人思想深处的头脑风暴,迅速转化成一场全员参与的绿色行动,从环保理念“补课”到环保硬件设施“补齐短板”,再到“创环保一流”目标的实现,包钢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一路追赶,十里钢城逐步蝶变为新型工业化的“环保之都”。
2013年,公司提出了以绿色制造、绿色产业、绿色环境为主要内容的“美丽包钢”规划。2015年6月,包钢创建“工业生态设计示范企业”工作正式启动,成为全国首批两家试点钢铁企业之一。
一方面,包钢理念更新,顶层设计“生态包钢”;另一方面,淘汰落后,包钢迎接“绿色钢铁”。五年里,包钢投入百亿元以上建成171项环保项目,实现了尾矿库和灰渣坝环境综合治理,一大批困扰企业的老大难问题得到解决,主要环保指标达到行业一流。淘汰大批落后装备,拆除废旧建筑,厂容厂貌发生根本性改观,再现蓝天白云绿地的美丽景象,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肯定。
民生项目投资约112亿元,达到历史最高,幸福指数显著提高。
“十二五”期间,坚持以员工根本利益为企业出发点和落脚点,发展成果惠及全员。
过去五年,是包钢克服困难、顽强拼搏、稳步发展的五年,也是包钢职工共享发展成果、体会幸福生活的五年。“生活要富裕,精神要富有”这一惠民主线,持续激发着包钢人干事创业的热情。
“十二五”时期,钢铁行业持续低迷。举步维艰中的包钢,却毅然做出“越是困难,越要千方百计解决职工最关心、最直接、最现实的利益问题”的承诺。五年间,包钢民生项目投资高达112亿元左右,创造历史最高水平。五年里,包钢持续改善职工生活、环境、就医、就餐、通勤和文体活动条件;“十二五”末在岗职工人均年收入比“十一五”末提高1.5万元;建立企业年金制度,实现净收益亿元以上;调整住房公积金政策;将职工及退休人员的医疗、生育保险全部纳入市级统筹管理;投入上亿元安置矿区棚户区职工及家属4400多户,为1.5万人(次)发放慰问金;丰富文体活动,打造职工温馨家园,凝聚起职工主动参与企业建设、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正能量;强化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平台,打通职工成长成才的通道,托起职工“金蓝领”梦想,职工与企业同呼吸、共命运,得到了更多实惠。
同时,包钢广泛开展公益慈善、扶贫救灾、兴教助学、送医送药;与区内各盟市合作建设项目,带动县域经济发展;投入1200万元用于周边农村建设和农牧民生活改善,支持“十个全覆盖”工程,将企业的发展之功回馈于社会与民众。
|
|
|
|